你知道Chili不是辣椒嗎?——美國料理比你想得豐富!

覓奇

前一段時間,我進了廚房做一頓我最拿手的正宗美國菜,約一小時後,便弄出了個Chili & Cornbread來了,可香啦!可是,當我問已住美國多年的中國朋友,想不想吃一碗,我朋友皺了眉頭說:“Chili?!不就是辣椒的意思嗎?怎能吃一大碗呢?還有個玉米什麼東東?”

給朋友看了照片後,還是毫無頭緒的這朋友又添了一句:“這玉米東東,是不是類似蛋糕?看起來很甜的樣子!”我只好嘆了口氣,實際上我這Cornbread是做成香辣口味的,這道最正宗最經典的美國家常菜,長期居住在美國的中國朋友竟然一無所聞!

我經常聽到中國人說美國人吃得好可憐!是美國人真的吃得可憐,還是中國人實在太缺乏瞭解,誤認為除了漢堡包、披薩和牛排,就無別的美國料理了?而且,如果連對美國飲食文化的認識都如此淺薄,何況是對更深層和更抽象的文化呢?同樣的,美國人看中國人,是不是也有這個問題,誤認為除了炒菜、炒飯和麵條就無別的中餐了?更不用說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呢!

這讓我想起一則語言學的研究,是有關美國阿拉斯加州愛斯基摩土著民族的。據說,他們的語言中對雪的各種名稱和描述,遠遠超過中文或英文中有關雪的表達。因此(或之所以此),愛斯基摩人更容易分清各種雪態和雪的種類。而對於很多非愛斯基摩人來說,除了能區分外面地上的雪和碗裡的刨冰以外,看到外面一片白茫茫,就是“下雪啦!”,別無其它概念或詞彙。

無論什麼人,要是不具備相應的語言詞彙和文化背景,面對不熟悉的東西,難免視而不見,混為一談,或根本認不出是個什麼東西來著。只有對一個東西熟悉了,並且掌握了相關的詞彙以後,才能視而見,分得清,認得出。

再舉個例,即美國料理中的乳製品。美國的乳製品跟愛斯基摩人的雪一樣白,品項、等級一樣多彩多樣,其中的多重層次和錯綜複雜的飲食搭配,也往往對於沒有相應“乳文化”背景的中國人來說,像是霧裡看花。對於外人來看,美國各式各樣的乳製品,很多有著非常相似的名稱和外形,可是實際上每一種都有特定的用處和分明的口味,隨便替換會很難吃的哦!

“黃油”或也稱作“奶油”(Butter)一般塗在土司、土豆或米飯上;“鮮奶油”(Cream)則用來做甜點和湯底,跟黃油味道完全不同,跟吃蘋果派或霜淇淋時搭配的“攪打奶油”(Whipped Cream)也絕不是同一個東西(注:也不要跟裝飾蛋糕的“糖霜”(Frosting)混淆!);塗在貝果或三文魚上的是“奶油乳酪”(Cream Cheese),而用來調肉醬或烤土豆的是“優酪乳油”(Sour Cream),這也是Chili必不可少的調料(沒了就跟吃水餃不蘸醋一樣可憐!);優酪乳油味道很濃,不會像“優酪乳”(Yoghurt)那樣單獨吃,一定是調料。

這些都只是一小部分美國人愛吃的乳製品,估計很多中國人都分不清,認不出,也嚐都沒嚐過!然而,這些在美國都是非常普遍的日常料理品。隨便打開美國人的冰箱,一般都能找到上列多半甚至全部的乳製品。

美國人有關乳製品的詞彙常常晦澀難懂,要是沒有師傅領進門,很難自個兒搞懂!例如,咖啡店提供調咖啡的Half-and-Half,這英文名的直譯該是“一半一半”,實際上是一半鮮奶油和一半牛奶攪拌在一起。可是,在超市里也經常會看到一個叫做Buttermilk的東西,從字面上翻譯,是一半奶油一半牛奶的意思,似乎和“一半一半”沒什麼不同,但等你把它倒進了你的咖啡杯以後,就不會再這麼認為了,那才叫愁眉苦臉啊!還有一個很容易誤導人的名稱,就是“奶精”(Non-Dairy Creamer),雖然名字裡有個奶字,實際上奶精是非乳製品,不要被名字騙哦!

也有的乳製品其名稱有歷史典故,要想正確地理解,得具備一定西方文化的底子。例如,“茅屋芝士”(Cottage Cheese)是一種半液體半固體狀態的顆粒型淡味乳製品。究其來源,顧名思義即為古近代在小茅屋裡製成的芝士。過去,美國人吃茅屋芝士的量比吃優酪乳的量要多幾倍,直到大約七十年代優酪乳的食用量才真正超越茅屋芝士,而如今茅屋芝士仍然是美國家喻戶曉的傳統配菜,據調查有大約1.6億美國人仍愛吃。

這都還沒有說到乳製品的巨頭“乳酪”(Cheese)。這古老的食品在美國料理中,甚至幾乎所有西餐中,是品種最豐富、分類最細緻的乳製品。據統計,美國乳酪生產量超過全世界的四分之一,美國人平均每人每三週吃下一整公斤乳酪!乳酪對美國料理的巨大貢獻絕不可忽略!

上述所有這些日常乳製品都相當純正和天然,除了牛奶和個別含有的益生菌或鹽以外,都沒有任何其他原料。除非你吃的是山寨版的哦!

自古以來,中國人和西方人一樣飼養牛群,但中國人很少有像西方人那樣喝牛奶、吃乳製品。不過,中國人也有自己的一種特殊食品,被發展成各種各樣不同的菜肴,成為中餐的骨幹,也跟愛斯基摩人的雪一樣白,那就是豆腐!在中國料理中,豆腐製作的食品種類繁多,分類細緻,品味細膩,況且中國人借助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和語言對豆腐製品有著獨特的認知能力。家常的麻婆豆腐、發酵的黴豆腐、油炸的臭豆腐、高貴的文絲豆腐湯、環保的素雞、奇妙的泥鰍鑽豆腐等等,中國的豆腐種類不勝枚舉!中國的豆腐文化那可真叫博大精深啊!

相對來說,美國人對豆腐的認知非常貧乏,在美國人眼裡豆腐都是一個樣,白色且無味的方塊,也一般認為豆腐只是給健康狂吃的一種怪食品!如果想把各種中國豆腐的美食菜肴介紹給美國朋友,也會相當困難的,原因之一是菜名根本翻譯不過來,導致美國人缺乏基本概念,只能以自己對西餐的經驗類推,可這種偏見實在太對不起中國豆腐啦!由於缺乏瞭解,也沒有相關的詞彙,美國人面對中國豆腐的豐富百樣,常常視而不見,混為一談,或者根本認不出。

那麼,說了這麼多,是不是很想知道Chili & Cornbread到底是個什麼東東呢?這是兩種絕配的菜,分開吃可以,一起吃就美上美的啦!首先,Chili主要由牛肉、番茄和源自美洲的腎豆(Kidney Beans)做成的。從黏稠度來講,接近於中國的肉羹,但味道卻大相逕庭。在亞洲地區腎豆可難找,缺了主要原料,哪能調出正宗的美國味?因為Chili經常會調得比較辣,所以與“辣椒”(Chili Pepper)是同名的,但經常不會用中國人愛吃的紅辣椒來調味,而更常用的是哈瓦那辣椒或賈拉帕諾辣椒。有趣的是這三種辣椒均源自美洲(對啦,中國人愛吃的紅辣椒也是舶來品啊!)。Chili做好了,還熱乎乎的時候,有兩個東西一定得加在上邊,一個是車達乳酪,一個是優酪乳油,這樣熱香濃辣的Chili就完美了!

Cornbread呢,往往翻譯成“玉米糕”或“玉米麵包”,不過質地挺厚實的,一般也不會很甜。做法是用玉米粉、雞蛋、黃油和牛奶,攪拌在一起,然後烘焙。有的人喜歡加點乳酪和辣椒粉在裡頭,或者先烘焙熟了,然後切開並塗上黃油和蜂蜜,無論如何,一定要趁熱吃!而且,最好吃Cornbread時沾點Chili,那是再搭配不過了!希望大家都有機會品嚐到這美味的正宗美國料理!

作者介紹:覓奇是土生土長的美國加州人,南京大學哲學碩士畢業,中文流利,熱愛文化研究,資深電視和舞臺主持人。

發表留言